前期表现强势的港股新消费和板块,近期出现较明显调整,带动A股相关板块也出现较动,目前港股流动性和风险偏好均受到冲击◆■,可能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内部基本面延续内需偏弱+结构性景气的格局,陆家嘴论坛上“科创”议题关注度再度提升。美联储6月议息会议按兵不动,美国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中东紧张态势升级★■■,关注美方介入后续动作★★★◆■★。
中报季之前,我们汇总了近期投资者最关心的五个问题,并给出我们的判断。一是接下来哪些行业适合中报季的配置?我们首推的还是北美AI硬件供应链,回调后仍可参与;预期中报业绩好且估值相对合理(风电◆■◆■、、稀土◆■◆■■◆、券商等)或者持仓出清比较彻底的一些行业(锂电设备、逆变器等)亦可关注。
我们认为,市场在6—7月可能还会有震荡回撤,不过幅度可控◆◆◆★■◆。三季度后期或四季度,盈利、政策和居民资金三个因素中,只要有一个往乐观方向转变,市场有望回归牛市状态。近期配置观点★■★:季度内偏价值,等第三季度再增加弹性行业配置。
配置方向维持红利+新赛道,一方面红利资产继续作为底仓品种★★■★■◆,另一方面新赛道方向或将成为投资胜负手,短期更加推荐AI、半导体方向以及科创主题,新消费和保持中期关注。行业重点关注:银行、非银金融、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电子、通信、计算机、可选消费◆◆、医药等。
短期A股风险偏好回落,自上而下的叙事有所弱化■■★。首先是国内经济支撑力处于空窗期:“抢出口”提前走弱■★■,市场预期稳增长再发力要等到9—10月◆★。其次是海外扰动增加:美国债务上限★■■,地缘冲突都是风险来源◆◆★。7—8月还需观察中美贸易谈判的成果◆■★。另外强势行业的叙事扰动◆◆◆■:AI深度应用推进偏慢★★◆■,新消费消化性价比问题★■■,市场对反内卷仍持观望态度★★。
展望后市,预计近期市场将继续震荡格局,需通过一段时间的整理来化解内外部压力。以中线视角来看★◆■,当前权重指数处于“均线多头发散”状态,前期向上突破缺口依旧坚实,因此整体走势依旧良好,快速回调是“机”不是■◆★■“危”。
科技短期反弹◆◆★■,呈现低风偏特征■◆,关注7—8月互联网巨头资本开支可能再度放量的验证。防御性资产中,关注保险举牌受益的◆◆★■★◆,进入高股息配置区间的白酒龙头。中期结构不变,A股重回结构牛◆◆★★★■,仍依赖科技产业趋势突破。看好三个宏大叙事强相关资产★■◆◆,黄金、稀土和国防军工。战略看好港股是潜在牛市中的领涨市场。
上周中国股市整体调整★◆,触发因素看似在伊以冲突的升温,但可以发现全球权益资产的风险偏好并未整体下行◆■■◆■,且伊以冲突对中国股市的传导逻辑并不直接。更合理的解释在于前期创新药、新消费等主题交易已较为拥挤,市场借利空调整优化交易结构■◆■◆◆。因此,短期风险释放后,中国股市的核心矛盾仍在内而不在外,我们对行情的看法仍比共识更乐观。
A股交易风险偏好下行的抓手■★★◆■:短期有休整需要,但跌不深是一致预期。对应短期防御类资产有绝对收益◆■★★★。新消费、创新药、小等高风险偏好资产调整,科技反弹却呈现出了低风险偏好的特征(聚焦于二季报有业绩的方向)。
短期A股大势研判观点★◆:6—7月市场难突破3月高点,三季度后期或四季度指数有可能突破上行■◆。继续上涨面临的压力有:一是经济预期难以快速改善■◆■◆■。因为关税谈判还在进行中,还有不确定的地方;同时高频的经济指标中地产销售开始进入季节性走弱;二是4月的市场波动■■,对居民资金赚钱效应还是产生了负面干扰,融资余额和市场交易热度明显下降★◆★■◆◆,恢复起来需要些时间◆★★;三是关税缓和后◆◆◆,指数全面突破还需要一个强劲的板块主线推动■◆◆,之前有DeepSeek驱动的AI和机器人,目前新主线是新消费★★★◆■,强度较好,但影响范围可能会小于DeepSeek◆◆■■◆。
配置方面,建议◆★◆★:如果5月12日以来已经完成◆★■■■“降低弹性、调整持仓结构”的相关安排,则维持当前的中线仓位不变,继续守住以大金融(尤其)为“压舱石”的持仓结构;如果还未进行结构调整,则可以适当降低组合弹性,考虑在后续反弹中对新消费、创新药适当做一些板块间和板块内的◆■“高切低”操作。此外,继续紧盯券商指数动向★★◆■,关注前期反弹幅度较小的品种■◆■◆◆,考虑在回调中适当增配。
6月中旬开始进入重要业绩预告的时间窗口,经济数据以及业绩基本面对于市场的影响权重不断增大。总量上看5月经济数据有所放缓,需要更加注重结构上有边际变化的行业。
后续市场行业配置来看,短期国际局势影响下,市场或仍有一定不确定性,但从中长期维度,预期配置仍将回归弹性◆■★■★◆,特别是成长消费板块★◆◆◆■,适当防御之下择机配置弹性板块也不失为一种选择。重点关注算力产业链◆★◆■★、创新药、RWA+◆★★“稳定币◆◆”正循环持续催化的金融科技板块等。
外部不确定性加大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依然是下半年面临的现实问题。但在政策持续发力下,国内经济有望展现较强韧性。在权益类公募基金扩容、中长期资金入市与政策工具护航下◆★■■,A股资金面或将延续稳中向好态势■◆。当前A股估值处于历史中等水平,且对比海外成熟市场来讲仍处于偏低位置。从风险溢价和股息率的角度来看,A股市场投资性价比相对较高■■◆★■。总体来看,2025年下半年,A股市场有望呈现出震荡向上的行情特征。
二是港股近期偏弱的原因是什么?后续是否还有机会?我们认为港元流动性收紧预期◆★◆★、配股以及减持的增加将阶段性制约港股贝塔,但经历行业性动量的修正后■◆★★■,阿尔法机会在未来两个月将会更为凸显,尤其是在电车、创新药和新消费领域。
美、日股市经验对当前A股新消费的借鉴意义:首先■■■★,关注经济转型和居民收入增长带来的结构性机会,寻找能够满足消费者层次需求、具备高成长潜力的细分领域。其次,新消费领域追求确定性和长期性,寻找拥有高毛利率、净利率和ROE,且资产负债结构稳健的公司◆■★■★。最后,密切关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对传统消费领域的颠覆作用★★,以及年轻一代消费观念的变化◆■■◆◆,寻找现有题材外,“年轻人的茅台”悦己型消费的扩散和迁移方向。
五是中报季潜在的外部风险是什么?我们认为特朗普用“232调查”来替代行政令推动行业性关税落地★■◆,以及减税法案落地后资金阶段性回流美元资产可能会对非美市场造成不利影响◆■■◆◆。
建议关注◆★★■★:第一,处于主动补充或者库存去化较为充分的领域,二季度业绩有望率先改善◆★★■★◆;第二,合同负债增速上行的领域,业绩增长具有可持续性;第三,工业企业盈利、行业景气度上行的行业。
三是国内价格信号相对偏弱,外资现在对中国资产的态度如何■◆★◆★■?我们认为今年迄今外资对中国资产最大的态度变化在于关注度、耐心和长期认可度,但是短期受制于一系列因素,实际的资金流入不明显,趋势性回流需要继续等待★★■。
四是微盘股的下跌是否会引发系统性波动?我们认为概率很小,有了去年初的经验,不少量化产品已提前做了风控准备,但在高估值★◆★◆★★、高拥挤度和弱基本面环境下■◆◆,中报季还会继续下修估值。
结构性投资机会方面,(1)安全资产:低估值、高股息特性契合中长期资金配置需求,在外部不确定性与低利率环境下兼具安全边际与收益确定性;(2)科技创新主题■■★◆:科技创新是加速培养内生性增长动能的核心,也是新供给侧方程式的◆★■★“乘法项★★◆”,后续关注产业趋势的突破进展;(3)大消费板块:在政策加力提振下★★■■◆,国内消费数据亮点突出。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下★◆■◆,新消费浪潮正蓬勃兴起,重点关注宠物经济■◆■◆■★、IP经济、国货美护等;(4)并购重组主题:科创企业、央国企以及传统行业中的并购重组。
当前地缘风险对A股风偏负面冲击可控★■★,年内A股走势仍将回归基本面主线■◆◆。从基本面来看★◆■■★◆,内需预期提振有待政策进一步加力。A股短期延续蓄势震荡格局。
短期A股市场箱体震荡格局逻辑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但市场情绪接近短期阶段性高点:当前市场股债风险溢价水平已经接近10年均值+1STD水位★★,近两年以来除2024年四季度市场情绪阶段性突破过这一上限外◆◆,多数情况下市场情绪难以突破这一阈值★■■◆。当前来看,基本面环境尚存不确定性◆◆■★,而短期市场情绪水平中性偏高◆■★,市场短期上行空间受限■★★■■★,但资金面支撑下下行风险可控。
往后看■★◆★,我们认为美元趋势贬值的可能性正在加大◆■★■,后续美联储降息预期抬升、美国国内减税政策带来的财政赤字担忧等都可能成为美元继续走弱的潜在催化■◆★★,而过去几年非美经济体累计的大量未对冲美国资产将加剧这一进程。从历史经验来看,美元趋势性走弱期间实物资产与非美权益市场表现较优,中国A/H股同样有望受益■★■◆◆,其中港股作为离岸人民币资产的重要通道◆◆★■■■,有望率先受益于资金的回流,同时在联系汇率制度框架下,美元贬值时港股市场流动性也将明显改善,因此更看好美元贬值交易中港股市场的投资机会。